关于创新家院互融养老新模式的议案
发布人:supermanager | 发布时间:2012-06-07 17:17:56 | 来源:邱智铭 |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关怀下,我市各相关单位、社区都在探索养老服务新模式,过去大都采用“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的养老服务体系,但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剧和家庭结构小型化的日益凸现,家庭成员为老年人提供的养老支持已越来越难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着力构建“家院互融”(就是将居家养老服务和集中养老服务融合起来)、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新模式,使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据市老龄办最新统计数据显示,近两年我市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截至去年年底,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首次突破100万,达到102.4万,占户籍总人口的17.83%;全市8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5万,占老年总人口的14.6%。“十一五”时期我市户籍老年人口以年均不低于4%的速度递增,约是全市户籍总人口年增速的10倍。
随着老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老有所养”已成为衡量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准。面对“银色浪潮”的挑战,如何养老也成了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
其实,宁波早在1987年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比全国要早12年,是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城市之一。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满足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宁波在全国率先启动居家养老服务。2008年又率先将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向农村拓展,旨在为更多居家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服务。
据统计,目前全市94%的城市社区、30%的建制村开展了居家养老服务,239个城市社区和780个建制村建立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这些居家养老中心对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上门服务,请行动方便的老人进入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享受文化娱乐及就餐、理发等生活照料服务,为一些生活不能自理、家庭困难的空巢老人提供政府购买的家政服务。
但同时,居家养老的进一步发展不可避免地也面临着许多困难。老人需求的多样化、专业化,越来越成为制约居家养老发展的关键因素。
调查显示,当前我市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资金投入不足,创办项目困难重重。公办养老院少至又少,民办养老院由于考虑投资、收费、服务等系列问题,投入很少。
(二)设施建设滞后,多样化服务难以实现。我市绝大多数的小区由于规划滞后等原因,社区用房本来就十分紧张,很难腾出多余场地用于创办居家养老服务实体项目。
(三)服务力量不足,基层管理基础薄弱。我市基层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主要依托老年人协会。从调查情况来看,社区、村老年人协会工作人员年龄大部分已超过70岁,有的甚至在80岁以上,年龄大、文化程序低、精力不济是当前我市基层居家养老服务管理队伍的现状。
(四)政策支持乏力,平台尚未建成。我市尚缺少与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平台相适应的政府配套措施,缺乏有资质、有诚信、有品牌的为老服务企业和中介组织。
针对上述存在问题,我们建议:
(一)培育服务主体,夯实基层基础。建议基层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由现在以老年人协会承担为主转变为社区、村委承担为主、老年人协会配合的新机制,并配备专人负责。
(二)搭建服务平台,加强政策支撑。建议通过政策扶持、资金补助等方法,积极培育和支持社会中介组织,吸纳社会力量投资举办居家养老服务机构。鼓励支持养老机构与社区对接,将养老机构的服务延伸到社区。
(三)健全服务设施,拓展服务领域。建议在新建住宅小区土地出让时,规定配套建设一定面积的居家养老服务设施,以实现城市住宅开发与配套居家养老设施的同步发展。支持有条件的社区在原有老年活动室的基础上进行改建、扩建,建立日托所、老年食堂等设施,通过采取“白天进行社区活动、晚上回家居住”的模式,为老年人提供完善、行之有效的养老服务。
(四)加大资金投入,提高使用效益。建议政府加大对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资金投入力度,增加对居家养老服务站建设补助力度,提高对日托站、老年食堂等实体项目的补贴力度并加强对经费的管理督查。对通过捐赠支持居家养老服务事业的单位和个人,建议政府给予税收优惠政策,以实现资金筹措渠道的多元化。
(五)创新激励机制,壮大服务队伍。建议建立志愿者激励机制,探索“义工银行”等自助互助途径,组织低龄健康老人为高龄、病残老人服务,并将他们的服务时间和内容,转换为相应时间的免费居家养老服务,调动广大居民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积极性,以实现社会人力资源和时间资源优化配置。
(六)建立评估制度,不断总结提升。建立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评估机制,通过评估保证政府的补贴资金真正用到生活最困难、最需要得到帮助的老年人身上。建立养老服务质量评估机制,对居家养老服务效果、效率进行质量评估。